歷史沿革

龍津順福宮之由來 - 創立於清乾隆二年(西元1737年)
本廟位於龍津村乾隆二年(1737年創立),由同治時代以前就開鑿本村,原庄名謂海埔厝,斯時:金、溫、萬、李府千歲與五大人、奉旨選擇在本村建設廟宇宮廟命名稱:順福宮焉,當時由庄中先進之信士:陳樣、紀港、紀敬等人召集提倡建設一棟草茅廟宇,又因庚寅年、即光緒十六年遭遇洪水氾濫,一時全庄平埔,該廟亦被損壞嚴重,當時由庄中總理紀憨九提倡各角頭元老蔡宗泰、陳番、陳秋培、紀文章、紀赤虞、紀經盛、紀守、紀寅、紀迺碑、紀隆、紀大頭、紀荖、紀原愿、紀兩等信士發動重建土角廟宇。 而民國二十四年即乙亥年,由總理紀善明、紀石等人發起改建磚造廟宇,當時有順正府大王公、紀府千歲、五府千歲等諸尊神,神威赫赫、威應三台,當時有善心信士陳萬法、陳烏鐘、紀卻示等人貢獻採集藥草,供應眾弟子有恙其治。以上簡單列載、永遠留念!
順福宮重建事略 - 重建委員會主任委員-王慶煌
本宮新廟宇終於在民國一百一十年十 一月二十七日(農曆辛丑年十月二十三日)入火安座,給予本宮眾神尊魁偉莊嚴宮殿,為自清乾隆二年(西元一七三七年)創廟以來換上嶄新的一頁,期望五府千歲(金、溫、萬、李府千歲及五大人) 暨眾神尊庇佑合境平安,眾善信福祿雙全、鴻圖大展、萬事皆如意。 本宮向為海埔厝居民之信仰中心,迄今兩百八十五年香火鼎盛,其自草茅廟宇、土角、磚造、鋼樑磚造迭次改建;然因原舊廟狹小,建物年久剝落崩損,漏雨不斷又佔於計畫道路上,故歷任管理委員會均研議改建,預先購置廟地,歷經多年準備,終於在第十屆管理委員會上任後,經主委紀安富先生會同本里里長張坤雄先生研議召開信徒大會決議廟宇重建後,推選慶煌為重建主任委員,立即籌組重建委員會後積極籌畫;從甄選設計圖、遴選營建廠、委任專屬法師、所有重建歷程均由會議議決,且於本宮眾神尊爐下當眾擲連續三聖筊決定,並錄影存證。


順福宮廟宇建構概說 - 歲次壬寅年荔月撰述
本宮廟宇坐北朝南,係屬閩南式飛簷燕尾脊,其屋頂西施脊上裝飾龍鳳、福祿壽仙、雙龍拜塔等莊嚴剪黏裝飾,採三門五開間結構,具前後殿及採光中庭天井;左右各擁三層樓之廂房,以為辦公或會議之用;屋簷以首創彩繪之龍角枝裝飾,其後配置有廚房。 宮中正殿供奉開基王爺︱五府千歲(金府、溫府、萬府、李府千歲及五大人)暨諸神祇,其有:太子元帥、順正府大王公、包府千歲、朱府千歲、岳府千歲、紀府千歲、伍府千歲、吳府千歲、范府千歲、並配祀虎爺公;龍邊小港殿供奉福德正神,虎邊小港殿供奉註生娘娘;五門龍邊廂殿供奉斗姥星君、六十甲子諸太歲星君,虎邊廂殿供奉池府千歲。 二樓正殿供奉玉旨、觀音佛祖、開台聖王、關聖帝君;二樓龍邊小港殿供奉地藏王菩薩、虎邊小港殿供奉天上聖母;中軍、令旗及石頭公則將奉祀於前廟埕龍邊。

